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近現代文化與思想
Modern Culture and Thought 
開課學期
112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中國文學系  
授課教師
楊芳燕 
課號
CHIN3056 
課程識別碼
101 3490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3,4,5(10:20~13:10) 
上課地點
普303 
備註
總人數上限:25人
外系人數限制:5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藉由文學藝術與思想的文字性與非文字性微觀歷史文本,帶領學生探索十九世紀末以降中國與臺灣的人文世界在價值信仰、知識體系、感覺結構、集體心態以及社會政治環境等方面的重大變動與發展,並通過具體議題的深度討論,開啟知識論、方法論的自覺與自省,以及自我與歷史的批判性對話。 

課程目標
一、陶養微觀與宏觀兼蓄的跨學科、跨領域人文研究視野。
二、通過認識過去,深化理解當代、面對未來的歷史意識與知識基礎。 
課程要求
一、按各週進度預習指定讀物,並積極參與課堂討論。
二、遵循各項作業相關規定,切忌抄襲。
三、準時出席。若因故無法出席,請至請假系統請假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至少2小時。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 備註: 當面或電郵預約時間。 
指定閱讀
教師自編講義,篇目及電子檔請見NTU COOL各週內容。 
參考書目
1. 張灝,《時代的探索》,臺北:聯經,2004。
2. 王汎森,《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: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》,臺北:聯經,2017。
3. 劉紀蕙,《心態史拓撲學:如何理解歷史?如何面對當代?》,臺北:時報,2023。
4. 鄧津華著,楊雅婷譯,《臺灣的想像地理:中國殖民旅遊書寫與圖像(1683-1895)》,臺北:臺大出版中心,2018。
5. 高彥頤著,苗延威譯,《纏足: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》,臺北:左岸文化,2007。
6. 李歐梵著,毛尖譯,《上海摩登: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:1930-1945》,北京:北京大學,2002。
7. 張小虹,《時尚現代性》,臺北:聯經,2016。
8. 李承機、李育霖編,《「帝國」在臺灣:殖民地臺灣的時空、知識與情感》,臺北:臺大出版中心,2015。
9. 王德威,《歷史與怪獸:歷史,暴力,敘事》,臺北:麥田,2011。
10. 洪子偉編,《存在交涉: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》,臺北:聯經,2016。
11. 汪宏倫編,《戰爭與社會:理論、歷史、主體經驗》,臺北:聯經,2014。
12. 史書美等編,《台灣理論關鍵詞》,臺北:聯經,2019。
13. 約翰.伯格(John Berger)著,《觀看的方式》,吳莉君譯,臺北:麥田,2021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參與情況 
15% 
積極參與課堂討論。 
2. 
平時作業 
20% 
針對四次課堂討論的指定讀物,撰寫500字課前閱讀回應,共寫作四篇。 
3. 
分組報告 
25% 
(一)口頭報告10%:每組20分鐘。一週前繳交分工說明。 (二)書面報告15%:每人1000字,以正式報告(分為前言、正文、結語三部分)的形式彙整完成。首頁務必提供分工說明表。 
4. 
期末報告 
40% 
(一)大綱5%:一律使用教師提供之表格填寫。 (二)大綱口頭報告5%:每人6分鐘。 (三)書面報告30%:3000字。第3-14週缺席(含請假及曠課)達三次者,成績降一級分。 
 
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
 
上課形式
作業繳交方式
考試形式
其他
由師生雙方議定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2  緒論 
第2週
2/29  時空思維與世界觀的改變(一) 
第3週
3/7  時空思維與世界觀的改變(二) 
第4週
3/14  教育建制與知識體系的轉型【討論1】 
第5週
3/21  共同體與個體的重構(一) 
第6週
3/28  共同體與個體的重構(二) 
第7週
4/4  兒童節放假 
第8週
4/11  東西之間:風土、文化與移動【討論2】 
第9週
4/18  小組報告 
第10週
4/25  病夫與棄子:心態史的探索 
第11週
5/2  科學、宗教與人生觀問題 
第12週
5/9  地景、城市與視覺文化【討論3】 
第13週
5/16  啟蒙、自治與革命 
第14週
5/23  戰爭、離散與歷史記憶【討論4】 
第15週
5/30  期末報告大綱口頭報告 
第16週
6/6  期末考週停課